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谒龙江包氏宗祠祠联随记 已阅:1443 / 回复:0(楼主)


                           谒龙江包氏宗祠祠联随记
                             (作者。:老农民)
    一、祠联共赏
    1、 宗祠正门:源溯上党绵世泽,派分楚国绍宗风。
    横额书:包氏宗祠
    左小门头额书:入孝     右小门头额书:出悌
    2、 神龛联:忠烈照天地,英贤震古今。
    横额书:追孝思本
    3、胥忠臣德泽融佶传万代,拯廉明节馈咸福垂千秋。
    4、基迁龙舌千古盛,祠定凤冠万年兴。
    5、宗功祖德照千古,春祀秋甞享万年。
    6、秋霜春露思先泽,霞蔚云蒸啟后人。
    7、万代衣冠啓后贤,千秋俎豆隆先德。
    8、修茸宗祠传扬祖德,振兴桑梓勋勉后昆。
    9、泽惠后世财丁旺,堂前子孙万事兴。
    10、祖德是承克昌厥后,宗功惟则长发其祥。
    11、兄弟友恭一团和气,父慈子孝四海春风。
    12、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
    13、乔木发千枝原为一本,龙江流万派总是同源。
    14、一门忠烈千秋颂,百代英贤万众钦。
    15、仁义礼智信弘扬祖德,温良恭俭让丕振宗风。
    16、春露秋霜映时思,翠竹茂林开勝景。
    17、楚室发祥封金紫,玉凤啓祚秀芝蘭。
     二、祠堂文化底蕴浓厚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龙江包氏祠堂在造型设计风格上很有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装饰、上等的用材,不用说这必将成为龙江包氏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内的祠联和字匾由包氏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玉柱上的联语更彰显着族人文化底蕴的浓厚;制成的金字牌匾高挂于正厅两侧,这些牌匾大都质地考究,显得凝重肃穆,更显得祠堂金碧辉煌。
    龙江包氏祠堂文化对建设和谐、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说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但是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龙江包氏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祠联里蕴藏着一种质朴却又强大的精神动力。不仅如此,也是为了龙江包氏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并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龙江包氏祠堂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德育教育基地。祠堂里每个祠联、匾额和祖训后面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可以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如此看来,龙江包氏祠堂完全可以成为农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从而必定成为龙江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在祠堂这样浓厚的文化传承场所,目睹着一副副饱含教育意义的祠联,使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健康乐观的典型人物,也很有现实意义。
    龙江包氏应该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充分利用祠堂文化资源,挖掘祠堂家谱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把祠堂变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家族理事会也要不失时机地引导祠堂文化活动,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让先进文化占领祠堂阵地为和谐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三、感言
    当笔者现场拜谒这座巍然屹立,富丽堂皇徽派仿古式的龙江包氏宗祠时,不由地被祠内浓厚的文化气氛深深感动,随之记录其全部祠联分享给大家。有诗为证:
       七律 .谒龙江包氏宗祠        
    龙江五月谒宗祠,清风杨柳拂长丝;
    徽式高墙起巍然,庄严大堂展雄姿。
    擎天神柱本地予,黄龙祐祖得天赐;
    空前盛况贺新朝,长桥裔孙续史诗。

作者:包祖伟 (2015/6/4 16:11:2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562.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