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著述辑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安徽潜川河清堂《包氏支谱》1192年序 已阅:3227 / 回复:4(楼主)

安徽潜川河清堂《包氏支谱》1192年序
中华包氏网 2012年5月30日 包旭初
包氏偹修家譜序
昔晏平仲任齐大夫甘敝车赢马以厚父母妻子之党文正公任参政置义田以赠其族之贫乏者 是二人有见於义无见於利诚可为大丈夫也后世家谱之作上及先人下睦九族其仁孝之心贯金石而并天地焉是故庐陵欧阳氏南丰曾氏眉山苏氏汲汲为家谱之修皆所以使孝弟油然而生者也自唐宋之乱虽显族名家多亡其家谱虽有存焉者寡矣其存者有献无文岂畧之欤抑作述者之弊欤包氏始自包咸公传汉唐宋敕谱歷歷相承源源不絕繕修三十八部以防后世之变由周秦汉唐宋世以来咸佶翱嘉扦拯扶千之宦显列于歷朝声名烂於竹帛在处俱彬彬礼让簪缨继世居密云连累遭兵燹之驱迫而宗族之难保存离故散徙於浙湘苏湖云郟蜀闽播迁於江西江南以及徽之婺休祁绩歙宣州之泾南旌甯池之蓉城石埭秋浦五松姑孰之当涂繁阳安庆之桐城无为州庐凤等处诸宗皆出咸公一脉相传但地隔人衍难以统同惟录近派於前代可据者合祖之近世可知者分祖之其中不可知者槩阙之为包氏后裔克绍先志何愧於昔之曲阿郡欤余尝阅故家谱牒厯厯系续不缺俱仁人孝子之用心於根本窃有感焉适庐州诸公邀各郡诸公持谱晋谒索序余恐后人鲜有仁孝之心多迷失根源冒宗刘为娄今阅包氏旧谱果厯厯相承源清流长依旧典附新文统各宗联巨族何让於唐之崔卢王谢宋之范曾欧苏名宗巨谱哉若包之子孙又能感发兴起追步前修德业相劝患难相救使今日之盛永为天地日月之同休也欤谨序

绍熙三年九月之吉
赐进士第累官宝文阁学士兼崇政殿说书改知漳州秘阁修撰后
知静江广西经略陞焕章阁侍制侍讲赐金紫章服封婺源开国公
新安晦庵朱熹拜譔


编者注: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


作者:大家谈 (2012/6/13 15:43:21)   回复此贴
  回复:安徽潜川河清堂《包氏支谱》1192年序 第 1 楼

我等关心谱籍,但文化水平低,对那些古文看不懂。现恭请《统谱》编委或办公室人员,对此谱序加以评注,帮助大家理解其深意,幸勿推辞。另,也欢迎江西包慧良先生对此序发表高见。

作者:007007 (2012/6/13 16:10:16)   回复此贴
  回复:安徽潜川河清堂《包氏支谱》1192年序 第 2 楼

朱熹是大学问家,写的东西对我等低水平者来说,确实不能理解。包旭初先生转载此文,可能是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水平。可是,我们看不懂,那就成了摆设,就失去实际意义。因此要求包和瑶、包遵亮及办公室里等学识渊博的先生作些辅导,确是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条提高谱局威望的途径。如果对这种辅导工作感到困难,那也就坦率地向大家说个“也不懂”,以后也免载这些虚张声势的宣传品了。

作者:大家谈 (2012/9/6 8:04:59)   回复此贴
  回复:安徽潜川河清堂《包氏支谱》1192年序 第 3 楼

第1、2楼先生说的是,大家一齐鼓掌欢迎包和瑶等高人登台辅导!
他们有非凡的本领,平日里说得手舞足蹈,连黄帝是包姓的始祖都一清二楚,近日又升级说黄帝的老爸少典是始祖,不知以后还要升到哪里。至于解读朱熹写的包氏谱序,他们真是轻而易举、小菜一碟。我们翘首以待吧!

作者:001001 (2012/9/6 11:08:05)   回复此贴
  回复 2:回复:安徽潜川河清堂《包氏支谱》1192年序 第 4 楼

安徽潜川河清堂《包氏支谱》1192年序 (包祖伟解读)
包氏偹修家譜序
    以前,齐国大夫晏平仲用敝衣小马说服楚国和孝敬父母妻子、北宋参政范仲淹文正公购义田以赠其族中的穷苦人,这二人只见於义、无见於利,真可谓大丈夫也。
    后世家谱编修,上及先人,下睦九族,其仁孝之心贯金石而并天地啊。过去庐陵(江西吉安)欧阳氏、(江西)南丰曾氏、(四川)眉山苏氏、都积极编修家谱。而所以使孝弟对修谱油然而生者,由于唐宋之乱后使名家显族名存实亡,其家谱虽有保存的已很少了,且存者有的地方空白是忽略了呢?还是作者或讲述者错了呢?
    包氏修谱始自包咸公,传到汉、唐、宋,整谱歷歷相承、源源不絕共修繕了三十八部。以防后世之变,由周、秦、汉、唐、宋世以来,咸、佶、翱、嘉、扦、拯、扶、千之高官,显列于歷朝声名,书於竹帛上面,俱彬彬礼让,是世代为官的显赫家族。由于连遭兵燹之驱迫,是宗族之难保存之缘故,后散徙於浙(浙江)、湘(湖南)、苏(江苏)、湖(湖北)、云(云南)、郟(河南)、蜀(四川)、闽(福建),散迁於江西、江南以及安徽的婺、休、祁、绩、歙,宣州之泾南、旌甯池之蓉城、石埭秋浦五松、姑孰之当涂繁阳、安庆之桐城、无为州庐凤等处。这些宗亲都出自咸公一脉相传,但由于地隔人多分散,难以统一,只好录附近派系於前,代可据者合祖之,近世知道的分列其中,不知道的缺略之,作为包氏后裔承前启后,不差於昔之曲阿郡谱呢?
    我已阅读了故家谱牒,厯厯系续,不乏仁人孝子之心,於根本很有感焉。当时庐州诸公邀请各地诸公持谱晋谒索序,是怕后人有仁孝之心不知道根源而张冠李戴。今阅包氏旧谱,果厯厯相承源清流长,依照旧谱并附上新文,统联各宗支巨族,绝不差於唐之崔、卢、王、谢,宋之范、曾、欧、苏等名宗巨谱。如果包氏子孙也能共同努力,尽快续前修德业,齐心协力抢救,不是可以使今日之盛永远与天地日月之同存了吗?谨序
该帖子被包祖伟在2012-10-9 10:48:51编辑过

作者:包祖伟 (2012/9/30 21:09:0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273.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